日元为何在美国大范围加关税下成为避险标的?

日元为何在美国大范围加关税下成为避险标的?

美国加征关税引发的全球市场动荡中,日元展现出显著的避险属性,这既是其传统避险货币特质的延续,也是当前政策周期、贸易结构与市场情绪共振的结果。以下从五大核心逻辑展开分析:

一、套息交易平仓驱动的被动避险机制

作为全球套息交易的核心融资货币,日元的低息特性使其长期被用于“借日元买高收益资产”的套利策略。当美国加征关税引发风险资产抛售(如2025年一季度标普500下跌12%),投资者被迫平仓离场,大量买回日元偿还债务,推升日元需求。历史经验显示,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,日元兑美元因套息交易平仓升值5.73%,当前市场重现类似逻辑——2024年8月套息交易平仓规模达75%,单月升值14%。
这一机制在当前环境下进一步强化:日本央行结束负利率并累计加息至0.5%,削弱日元融资优势;同时美联储因经济衰退压力释放降息信号,美日利差从2022年的4.5%收窄至2025年的2.5%,加速套利交易逆转,形成“资产抛售—日元需求增加—汇率升值”的被动避险循环。

【正版包邮】 即将爆发的货币战争 刘寅龙 新世界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【包邮】
【到手价】 19.00 元
【下单链接】https://m.tb.cn/h.65Nt

6fu😄質8$vWcAeBWJKAq$:// CZ6144,打開/

二、货币政策周期错位的主动避险价值

日美货币政策的分化为日元提供了独特优势。美联储因通胀放缓(2025年3月核心PCE同比3.2%)和就业数据走弱,开始讨论降息路径;而日本央行则因核心CPI连续18个月高于2%,明确“按需加息”,2025年1月将利率提升至0.5%。这种“日紧美松”的错位带来三重效应:

1. 利差收窄降低美元吸引力:美日10年期国债利差从2022年的3.5%缩至1.8%,持有美元资产的利息优势减弱;

2. 汇率稳定性增强:日元1个月隐含波动率从2022年的12%降至8%,成为G10货币中波动率最低的品种之一;

3. 政策可信度提升:日本央行通过“数据依赖”的渐进式加息(2024年3月加15bp、2025年1月加25bp),既抑制通胀又避免市场剧烈波动,增强投资者对日元价值的信心。

三、全球贸易重构的结构性支撑

美国加征关税引发的供应链重组,客观上凸显了日元的避险价值:

1. 贸易顺差韧性:尽管2025年1月日本出现两年首次经常项目逆差,但对美贸易顺差仍达7993亿日元,汽车(占对美出口25%)、半导体设备(对华出口占比42.6%)等核心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稳固,形成日元的基本面支撑;

2. 流动性替代优势:黄金虽为传统避险资产,但日元日均交易量达5.3万亿美元,远超黄金的2万亿美元,成为机构对冲组合中更易操作的工具;

3. 地缘政治溢价:东亚作为全球贸易与科技核心区域,日本在半导体、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关键角色,使其成为对冲区域冲突(如台海、半岛风险)的天然选择。

四、市场情绪与资金流动的共振效应

1. 风险偏好逆转下的资产再配置:美股下跌触发全球资金撤离风险资产,日元与标普500的60日滚动负相关性达-0.7,成为理想对冲工具。高盛等机构将日元纳入“衰退对冲组合”,预计兑美元升值7%至140区间;

2. 海外资产回流的“本土偏好”:日本拥有3.3万亿美元海外净资产,当全球市场动荡时,企业和居民倾向于将海外资产(如美债、欧股)兑换为日元回流,2025年一季度海外债券净抛售额达1200亿美元,形成“被动增持日元”效应;

3. 机构预期的自我强化:CFTC数据显示,日元空头头寸从2022年的12万手降至2025年的3万手,市场共识从“看空日元”转向“危机配置”,进一步放大其避险需求。

五、历史记忆与政策预期的自我强化

投资者对日元的避险认知根植于多次危机中的表现: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日元升值15%,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升值22%,这种“危机溢价”已内化为行为模式。当前日本央行通过“渐进式正常化”政策(2024年以来三次加息共75bp),避免重蹈20世纪90年代“急刹车”导致的市场崩溃,释放出“可控加息”信号,增强长期配置吸引力。市场普遍预期,若美国经济陷入衰退,日元的“安全垫”作用将进一步凸显。

结论:三重进阶的避险属性

当前日元的避险功能已从单一的“危机对冲”升级为“政策周期+贸易结构+市场情绪”的三维共振。短期看,套息交易平仓和利差收窄是主要驱动力;中期需关注日本央行加息节奏与美国衰退深度;长期则取决于全球供应链重构中日本的产业竞争力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日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汇率波动,更在于其与黄金、美债等资产的互补性——在美元信用面临挑战、地缘风险高企的环境下,日元正通过机制迭代,巩固其“非典型避险货币”的地位。



分享到: